推广 热搜: 化学  高中  数学  初中  英语  小学 

请用好的方法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故事

   日期:2024-04-09     来源:www.qiumitu.com    浏览:564    
文章简介:2008年我写过一个对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课文《玩具柜台前的孩子》的剖析。当时对这类课文真是忧心忡忡。

2008年我写过一个对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课文《玩具柜台前的孩子》的剖析。当时对这类课文真是忧心忡忡。

去年的时候,菜虫果然学到了这篇课文。但让人惊奇的是,孩子们居然用我们的方法,消解了这个课文的道德说教意味,这真是我完全没想到的。

我写了一个叫《当道德说教遭遇无厘头》的文章,来记录这件事。附在这一则微信推广文案的后面。这件事让我了解,孩子们有一个根据他们自己逻辑运作的世界,成年人有时的担心,也会是过虑。

《玩具柜台前的孩子》:

儿童节马上就到了,商场里的玩具柜台前挤满了人,都是爸爸妈妈携带孩子来买玩具的。柜台前有个小孩子,只须看到哪个买小汽车,他就立刻跟过去,目不转睛地盯着柜台上跑动的小汽车,眼里闪着开心的光芒。他是多么喜欢小汽车啊!

售货员阿姨问他:哪个带你来的?

母亲。

阿姨看看他身边并没大人,又问:你母亲在什么地方?

在那儿!孩子用手指向药品柜台。

母亲在买药,叫你在这儿等她,是吗?

男生点点头,又专心地看起小汽车来。

过了一会儿,男生的母亲来了,说:小兵,咱们回家吧!

阿姨忍不住对他母亲说:孩子在这儿站半天了,你就给他买辆小汽车吧!

不,我只看看,不要母亲买。男生抢着说。

孩子的母亲叹了叹气,说:他父亲长期病着,家生活不富裕。孩子心疼我,什么也不让我给他买

听着听着,售货员阿姨的眼圈红了,说:多懂事的孩子呀!如此吧,我买辆小汽车送给他,送给他做节日礼物。

不,谢谢,我不要。男生拉着母亲的手,走出了商场。

回到家,售货员阿姨对我们的女儿说起这件事。女儿听了,连忙从玩具里找出一辆好看的小汽车,请母亲带给那个男生。

售货员阿姨每天盼着再见到那个男生,好把小汽车送给他。

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《玩具柜台前的孩子》,是一篇很值得探讨的、具备标本意义的课文,可以从多重角度进行剖析。譬如文章所塑造的人物,其高尚品质,带有中国式的克己复礼的色彩,可以用孙隆基少年的老年化一词来概括;譬如,课文呈现出来的一种成年人的自以为是,一种对孩童的观念的强加,事实上是对儿童主体地位的无视;再则,即使仅从文学表达的角度看,这也是一篇失败的文章,由于,即便课文讲述的都是真人真事,但作者拙劣的写作安排,使得所有都变得不真实而不可信。

1、懂事:少年的老年化

这篇课文的核心人物,便是这个玩具柜台前的,名叫小兵的男生。其突出的品质,用售货员阿姨概括的一个词,叫做懂事。

课文中,作者用目不转睛、开心如此词汇,来表达小兵对汽车的热爱和欲求之强烈,是可信的。然而,当售货员阿姨建议小兵妈妈买一辆的时候,意料之外出现了,小兵主动拒绝,态度坚决,完全出乎大家意料。不,我只看看,不要母亲买。不,谢谢,我不要。男生扔下这两句掷地有声的话,转身牵着母亲的手,走了。请注意作者这里的安排,是小兵主动牵着母亲的手,走出商场。作者笔下的小孩子居然能随便克服巨大的魅惑,他的理性有一种超越其年龄之上的成熟和强大!这跟周星驰电影《长江七号》完全相反,那里,是父亲拖着哭泣撒泼的小迪,走出商场的。

姑且假定确实有这么一个孩子吧。他懂事,了解体贴爸爸妈妈,但他快乐吗?

懂事本身没错,一个孩子较早的认识到我们的家庭现实,内心或许会有一些切实的隐秘的责任感,这会让他在未来的成长和生活里获得一种来自自己的力量。体贴爸爸妈妈,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品质,假如他能从体贴爸爸妈妈的过程中得到欣悦的体验,假如想到自己不买玩具可以节省钱给父亲买药父亲会健康起来,他为此而感觉快乐,那是最好的结果。可是,从作者的描述看来,这个小孩子显然是不开心的,他默默地看着柜台里的汽车,什么孩子子买了车就跟上去,目不转睛的盯着。这是一个非常忧伤的孩子子,内心承受了一大块缺失,我见犹怜。

于是,玩具汽车成了一种严峻的考验,在个体的快乐和爸爸妈妈健康之间,到底什么更要紧。可是,这种考验有必要吗?就像一个无聊的问题,明明妈妈和老婆都非常安全的一块在散步,却必须要问,妈妈和老婆同时溺水到底先救哪一个?我感觉这种考验是成人的一个恶意情结,和鲁迅小时候那个遭遇一样。要了解,孩子对爸爸妈妈之爱不需要经过考验,那是天然的情感。又则,更要紧的是,孩子的快乐与生活的艰辛不构成绝对的矛盾。由于童年的快乐是孩子天性的产物,不是生活环境给予的。穷孩子会有我们的快乐,正如富孩子有他一个人的忧伤。

基于此,最值得探讨的,就不是小兵这个人物了,而是作者刻意经营的这种拒绝背后,那种中国式的克己复礼的道德伦理。

作者让小兵克制自己的欲望其实,拥有一件玩具的欲望一点也不过分从而维护了礼这种价值规范。那样,小兵克制我们的愿望的依据在哪儿呢?只能在成年人社会中。在课文中,这个所谓的礼就表现为社会外面加诸于孩子观念上的一种客观需要,譬如需要孩子去懂的事,家庭的贫困,妈妈的操劳,爸爸的病让小兵将外在需要,内化作一种道德自律。一个未成年的孩子,以克制自己正常欲求的方法,获得了诸如懂事、孝之类的名声和赞誉。或许,在这种赞誉中,小兵也能获得肯定的收获感,但我怀疑,这种收获感是否好似拿到了心爱的玩具一般,是一种简单而明亮的快乐?况且,这种赞誉本身,不就是成人世界的全体观念对孩子的塑造方法之一吗?

孙隆基在《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》中说到,在中国,一个人老成持重,是一种为大伙称道的德行,因此,对于中国的青少年来讲,少年老成是一个可欲的状况,它为大家所推崇。可以说,这种对自我欲求的克制,正是成年人的价值认知,这种价值认知,通过平时生活、家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的濡染,使儿童习渐,才造就了小兵这种非儿童化的行为。

康德曾说:没什么比儿童那种早熟的故作端庄或冒失的自傲更可笑的了。(《论教育学》P22)但在中国,懂事这个词,一直是成年人对孩子的最大褒奖。由于在大家惯常的语境下,懂事远不止其字面的意思,更多的意味着一个孩子去了解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或者生活艰辛。但大家没认识到,儿童的天职便是游戏,假如假懂事之名,叫他们过早的承担生活之重,非但会剥夺他游戏的快乐,更是一种对童真的抹杀。

剑桥大学的麦克法兰教授在《给莉莉的信》中有一段话:人类一向被概念为Homo ludens,这一拉丁语汇表示游戏的人。游戏的特征虽不至于将人和其他物种截然区别开来,却在人类身上格外的发达。而玩具,便是孩子游戏的天堂,儿童赋予了玩具以超越事物本身的意义,使生命充认可义和价值。有什么孩子不对玩具垂涎三尺呢?小兵也不例外。可悲的是,成人正是以赞扬之名,剥夺了小兵作为一个孩童所该拥有些。

像小兵如此,只是将这种成年社会的礼的道德诉求加诸于自己,对其他人还不构成伤害。更可怕的是将道德的自律转变为他制和他律,这种图景大家并非没见过,兹不赘述。也还会有一些青年,直接跳过孩童的纯真阶段,过渡到老年化的老于世故、老谋深算那一套,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。这类表现看上去和小兵截然相反,根子却是一致的,均基于一种少年的老年化。怪不能孙隆基要说,中国的传统文化,是一种杀子的文化,抹杀其童真,何啻于谋财害命?

2、母爱:双重的贫困

这个故事最不可以令我同意的,是作者安排的一个细节。妈妈当着小兵的面,向售货员阿姨的讲解:父病家贫,故孩子懂事,不买玩具车。

我很不可以认可作者安排如此的表达方法。为何,非得当着小兵的面来讲述家庭的困境呢?虽说孩子还没明确的经济观念,成年人的那种生活劬劳,未必有那样多的感触。但他们未必就没自尊,未必就不了解,穷困并非一种可以炫耀的资历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相关推荐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